早在2007年信產部就開始著手制定手機電池的統(tǒng)一標準,并在當年擬定出草案,預計在年底正式出臺。這個消息一出,著實令許多消費者興奮了一把,各界呼吁對手機電池統(tǒng)一通用標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。但是三年過去了,這個方案卻仍遲遲沒有推行,個中緣由,發(fā)人深思。
應該說,手機電池在標準推行上的拉鋸戰(zhàn)是政府部門和手機生產企業(yè)長期博弈的結果。通用電池標準 “難產”,源于它觸動了手機生產商核心的利潤。從廣大消費者和民族企業(yè)的角度來看,這個標準越早出臺越好,一方面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實惠,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民族企業(yè)競爭的門檻,使民族企業(yè)可以和國際巨頭同臺競爭。但是,手機電池的標準從開始制定直到今天已經走過了三年時間,卻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。不可否認,即便這個標準出臺,也可能遭到國際巨頭的軟磨硬抗,但是有了標準,消費者就多了選擇產品的標桿,同時也就有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消費權益的武器。
■ 將新聞進行到底
有人說,手機和電池就好像領了結婚證一樣,某種型號的手機只能與和它匹配的電池一起使用,如果哪天手機報廢了,可憐的電池也只有“被迫下崗”,失去存在的意義。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,隨著換下的手機越來越多,相配套的電池也被一股腦兒地打入冷宮,多年積累下來,廢棄的電池不知凡幾,更有些電池甚至還沒用過幾次,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。
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,我國手機用戶約7.8億,每年新增用戶1億左右、更換的手機電池約有2到3億。有人估算,我國每年僅由于更換手機電池造成的浪費就高達幾十億元,由此產生的固體電子廢棄物給環(huán)境帶來的負擔更是不可估量。更有甚者,由于市場散裝手機電池缺乏統(tǒng)一標準而引發(fā)的一些安全問題也時有發(fā)生。近日有媒體報道,手機電池的標準化又有新進展。那么,統(tǒng)一標準的推行究竟有沒有明確的時間表?一旦推行,它又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呢?